由於我國對機械基礎件在機械工業中的重要地位熟悉較晚,長〖期缺乏投入,致使←整個行業基礎差、底子薄、實力弱。非凡是隨著我國主機水平的提高,機械基礎件落後於主機的】瓶頸現象日益顯現。近年來,雖然在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科研開發等方面,國家給予了一ぷ定支持,但與當前市場需求及國外╳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具體表現在:產品√品種少、水平低,質№量不穩定,早◤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
我國機械基礎件產品品種、規格少,非凡是高★檔產品差距較大,不能滿足主機日益發展的需求。目前,各類主機基礎件的性能指標大體相■當於國外 20 世紀 80 年代水平。質量不穩定,早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是基礎件的致〗命弱點。因此,不少主機廠為提高其主機的市場≡競爭力,往往選擇進口基礎件配套,致使國產基礎件,非凡是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雖然我國◎基礎件產品出口有明顯優勢,但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數量大,價值低,技術附加值不高。
當前,我國機械基礎件行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重復建設嚴重,專業〇化程度低,形不成規模,經濟效益々差。機械基礎件與主機相@ 比,企業建立的初始資金和技術所需投入相對較◣少,因此在國家幾次經濟大發展時期,都增加了一批基礎件生產企業,隨之也出現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點多、批量小,形不成經↘濟規模。基礎件企業雖然逐漸獨立於主機廠,但大多數企業本身就是大而全、小而全,專業化程度低,裝備水平不高,質量不穩定,經濟▃效益低下。如我國軸承行業三家大型骨幹企業年產軸承的總和還不到國外一家聞名公司的 50%。近兩年,我國建成近百家液壓▲件廠,但年產 30 萬件以上的只有幾家,主要產品是為農機配套。而德國力士樂公司年產各♀種液壓件產品 130 萬件,日本油研也年產 60 萬件以上。工業發達國家模具企業人均產值約 15 萬 ~ 20 萬美元,我國只有 4 萬 ~ 5 萬元人『民幣。近年來,隨著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政策的落實,基礎件行業正經歷著由分散到逐漸集∮中的集約化發展過程。
二是科研開☆發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技術進步緩慢。基〓礎件各行業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就較早地引進了一批國外先進技術,但對消化吸收缺乏足夠的軟硬件投入。據國外經驗,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所需資金的比例約為1:7,而我國對此熟悉較晚,消化吸收步╱子較慢。市場競爭實際上是技術實力的較量。國外對此極為重視,紛紛〒加大投入,占領技術制高點。各大聞名公司用於科研開發的資金均占其∏銷售額的 4~5%,重點領域達 10%。目前我國雖然有不少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工作,不少理論研◆究、科研成果、專利論文均有相當高的水平,但與生產實際結合的不緊,非凡是轉化成商品的速度慢。
三是原材料及相關技術落∑後,工藝及工藝裝備水平低,制約了基礎▲件的發展.緊固件、鏈條、彈簧、軸承、模具等產品所使用的鋼材質量差、品種規格少,直接影響了基礎件產品的質量,而液壓件↓鑄件以及與液壓件產品質量相關的電控技術落後,也直接影響液壓件質量和可靠性。機械々基礎件一般都是成批、大量生產,也有多品種、加工精度要求高的產品,因此對生產工藝及其裝備要求高,投資大。國外多采用高效高精度的☉專機、生產線或柔性線,實現高效自動化◇生產。但我國一些基礎件企業受資金制約,投入力度不大,企業自我︼改造能力差,先進設備少又不配套,影響了產品上質量上檔次。
綜合分析,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
1. 企∩業基礎薄弱
由於我國機械基礎件行業基礎差,底子薄,科技投入少◢,開發力量薄弱,不能適應主機行業引進、合資、合作、快速發展的需要,導致機械基礎件國內市場ζ占有率有所下降。
2. 國家缺乏對機械基礎件行業有力的政策支持
雖然國家→在產業政策方面,明確了重點支持重要的機械基礎件,但缺少相應的配套政♀策的支持,如模具行業的稅負過重,享受增值稅※部分返還的企業,全國只有不到百家,面太窄,作用有限,還需要政策繼續支持等。
因此,為提高我國機械基礎件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更好地滿足【我國機械工業對國產基礎件配套的需求,預計我國基礎件行業面臨進一步的調整,以整合優勢資源」,淘汰落後企業。在今後的5~10年中,行業將在發展品牌產◣品及名牌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和加強集約化經營等方面力爭有較大的進展和突破。